春秋戰國時期,有二個國家理論上是被”排棄“在諸夏文化之外的,那就是楚國與越國。其它諸侯國,如齊國,源頭是周朝的開國功臣——姜子牙;魯國,是周武王的弟弟——周公旦;燕國——召公爽;吳國——其開創者是周文王的伯父太伯;至于秦國,雖說其先祖不是開國元勛,但周東王東遷,秦國先祖是派兵護送的,立下大功,被封為”公“,從此理論上進入”諸夏文化圈“。
屈原說”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。
而不被”國際社會“所接納的楚,越二國,更是被他們認為是”蠻夷“。越國是大禹直系后裔中的一支;楚國自稱帝顓頊高陽之后,也就是黃帝之孫。
因而看待楚國不能簡單地將他視為周王朝之下的一個諸侯國,更何況楚國自己也不承認周天子(雖然心向往諸夏文化)。
楚國初創時期
楚作為諸侯國國號最早應出現于西周時期,《史記》記載,在周成王時期“封熊繹于楚蠻,封以子男之田,姓羋氏,居丹陽?!?/span>
不是說封熊繹到楚地,而是熊繹本就是楚地部落的首領。
歷史上楚國第一稱王的人叫熊渠,此時還處在西周時期,熊渠上承歷代先祖的遺志,開疆擴土,消滅了不少部落,實力大的長進。但面對周王東征西討,還得按下野心,自動去除王號。
熊渠說過一句話——“我蠻夷也,不與中國之號謚?!?/p>
平王東遷之后,周王室實力大損,對于不聽話的小國,還可討伐,但對于實力強勁的大國,則力不從心了。
春秋時期,楚武王熊通(當時還未稱王)向周王室進貢,請求尊楚——也就是想加入“國際社會”,周王室拒絕。能通一氣之下宣稱“王不加位,我自尊耳?!?,自立為武王。
此時的楚國已經完全將江漢之地據為已有,開始向北發展。楚武王第一個目標是處在漢水北邊的申國,申國是周王室立的諸侯國,對申的攻擊標志著與整個“諸夏文化”開戰。
然而楚武王失敗了,首次挑戰遇挫的熊通,深刻認識到楚國的國力目前不能與周進行直接的對抗,于是他將進攻的方向改為江漢之間的南方民族部落政權,以增加實力。
一段時間之后,楚武王再次重來,這次的目標是曾國,喊的口號——欲以觀中國之政。這句話也是楚國從誕生到滅亡,至死未變的政治路線。
另外楚武王的這個“武”字是他自己定的,其真實的意圖是學習周武王,開創楚國,開始挑戰周王室所代表的秩序。
霸主時期
楚國勢力真正進入中原爭霸,還是在楚成王時期。
楚成王十六年,齊桓公帶著諸侯聯軍阻擋楚軍北進,先攻陷楚國附屬國——蔡國,再直面楚軍,雙方實力相當,誰也奈何不了誰。只得定下盟約——朝貢周天子,然后撤兵。
之后宋襄公欲學齊桓公會盟,再次打擊楚國,卻被楚軍擊敗,宋襄公也被俘,不久放還。
楚成王四十年,楚將子玉與晉文公爆發城濮之戰,楚軍戰敗,楚國北進策略再一次失敗。
楚成王后期,因選接班人不慎,被兒子商臣逼殺。
成王臨死之前,楚成王請求吃了熊掌以后再死,商臣不許,成王只得上吊自殺。因為做熊掌十分消耗時間,成王此舉是在等救援,商臣顯然不上當。
在謚號中,“安民立政曰成”,楚成王在執政以來,憑借著自身與大臣的努力,在與齊、宋爭霸中脫穎而出,成為春秋時期的真正霸主。
真正使楚國勢力進入中原的是楚莊王。莊子繼位初期,國內政局不穩,外有晉國不斷挑釁,莊王選擇與上任楚王一樣,當一個“左抱鄭姬,右抱越女,坐鐘鼓之間”的王二代。三年之后,楚國發生饑荒,楚莊子順勢而起,整治內政,并自稱“三年不蜚,蜚將沖天;三年不鳴,鳴將驚人”,再續先王北略稱霸之業。
莊王八年,他借尊王攘夷的名號攻伐陸渾之戎,進而陳兵伊水流域的周王室。楚莊王問鼎小大輕重,言外之意就是在挑戰周王室的天子權威。周天子的使者王孫滿很巧妙地回應了莊王的挑釁:“周德雖衰,天命未改。鼎之輕重,未可問也”。
王孫滿很間接的告訴楚王,楚王只有“威”沒有“德”,靠武力使人順從的,長久不了。
楚莊王觀兵周疆、問鼎中原,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。它標志著南國之楚,已深入中原,深刻影響著中國歷史與文化的發展。
楚莊王問鼎之后意識到自己在德治上的不足,對外政策也跟著調整,用兵也更加以“德”服人。
比如楚莊王率軍攻鄭國,鄭襄公肉袒謝罪求和,楚國重臣皆認為應該滅了鄭國。楚莊王卻不然,說“其君能下人,必能信用其民矣”,命楚軍后撤三十里,同意求和。然后鄭國會盟,遣子入質楚國。對于陳國也如此,甚至連孔子都贊道;“賢哉楚莊王!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?!?/span>
其實是楚莊王學習了“國際”間先進的經驗——德,鄭國在中原腹地,與楚國相距很遠,楚軍一撤,立馬反叛,還拉了一波仇恨。還不如學習晉齊等大國的”德“,先打他一頓,再扶植他,連打帶拉,得了好處,還不影響名譽。
楚莊王時期,楚在與晉的爭霸中取得了邲之戰的勝利,使得楚國的霸業達到頂峰,“并國二十六,開地三千里”,莊王成為名副其實的霸主,可謂是“天下之勢盡在楚矣?!?/span>
春秋后期
春秋后期,各國內部勢力以相互爭斗為主要特點。楚國這時引來幾個不稱職的王——楚靈王與楚平王。
“楚王好細腰,國中多餓人?!闭f得正是楚靈王,楚靈王除了好美女,還喜歡巫術,對內對外也無關心。
楚平王繼位后,前期確實是穩定住了政局,可后期就再飄了。大建宮室,勞罷死轉,忘寢與食。在平王二年時,將為太子建所娶之女收為己有,并逼得太子建遠遁宋國,又殺了太子建之師伍奢及其子伍尚,次子伍員外逃,伍員即伍子胥。
伍子胥輔佐吳王攻破楚國都城,伍子胥掘平王墓,鞭笞平王尸。
戰國中前期
戰國初期,晉國一分為三,楚國壓力大減。但三晉在經過各自己的變法之后,實力上更是比原來的晉國強不少,尤其是魏國。
魏文侯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,改革政治,獎勵耕戰,興修水利,發展封建經濟,北滅中山國,西取秦西河之地,遂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。尤其是任用吳起為將,采取武卒制。
在國外形勢嚴峻、楚國內部又危機四伏的情況下,楚悼王熊疑繼位。楚悼王前期也嘗試過對三晉發起進攻,但均以失敗而告終。
在多次用兵失敗之后,楚悼王開始謀求富國強兵之術,正好遇到了去魏奔楚的吳起,開始了改革。
吳起的變法使得楚國又強盛起來,“南平百越;北并陳、蔡,卻三晉;西伐秦。諸侯患楚之強?!钡恍业氖浅客跬蝗徊∈?,使吳起變法失去政治依靠,吳起被舊貴族所殺害。
悼王之后,肅王繼位。因為楚國諸豪族在殺吳起時,吳起跑進了楚悼王的尸身上,諸豪族亂箭齊發,殺了吳起,也將箭射進了楚王的尸體上。肅王利用這一點,將作亂的權貴誅戮殆盡,打擊了舊貴族的勢力,算是盡可能地延續了變法。
戰國后期
楚國自楚肅王開始,經過近60年的休養生息,到楚懷王即位時,國勢達到頂峰,與先后崛起的齊秦并列為三大強國,楚國成了當時諸侯中最大的國家,也是當時物產最豐富、人口最眾多、軍隊最強盛的國家。
公元前328年,楚威王去世,熊槐繼位,史稱“楚懷王”。
在他執政時期,一味地寵信獨斷專權的司馬昭陽,造成司馬昭陽在外帶兵擅作主張,進退完全自主,絲毫不請示懷王。懷王竟也不懷疑,還升他做令尹。
并且楚懷王還無法分辨忠奸,發配屈原,對于奔楚的魏相惠施也絲毫不用,禁錮在齊有所作為而且已來楚的田忌。
但對于秦國與張儀卻異常的好,多次受騙于張儀,以六里換六百里,被天下笑。
公元前299年,秦國攻占了楚國八座城池,秦昭襄王約楚懷王在武關會面,然后被秦王俘虜,身死異國。
楚國在楚懷王時期,是由盛轉衰的轉折點。眾多對懷王的評價,多認為他是一個昏君,重用奸佞之人,對忠心耿耿之人卻棄置不顧,不斷地聽信小人讒言,將先王艱辛擴建的版圖不斷地丟失。
楚國的滅亡
自楚懷王之后,楚國基本處在一敗再敗的境地。
楚頃襄王二十一年,秦將白起攻伐楚國國都——郢都,燒毀先王墓夷陵。二十二年,秦再次攻陷拔楚巫、黔中郡,頃襄王無力抵擋只能遷都于陳。
楚考烈王繼位后,重用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,以求挽救楚國危亡的政局。但是春申君對強盛楚國并不感興趣,對擴張自己的權勢,倒是異常熱心。
楚考烈王中后期,楚國春申君的權勢已超出楚王的掌控——“君相楚國二十余年矣,雖名相國,實楚王也”。
楚考烈王去世之后,春申君很快也被殺害,楚國進一步滑向滅亡的深淵。
公元前223年,王翦統秦師六十萬擊敗項燕,楚國滅亡。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網友提供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(http://www.kuojiu.com/)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 請發送郵件至 3933150@qq.com 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還木有評論哦,快來搶沙發吧~